通知动态
您目前的位置是:主页 >通知动态

科技之光照亮陇原大地

时间:2019-04-23 作者:本站 点击:2733次

2014-12-19  来源:西部商报  作者:李俊君

                 甘肃省科学院一批科技成果为百姓带来福祉


       

        近年来,甘肃省科学院聚集一批高水平管理、技术及企业家团队,培育一批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沿技术,解决一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关键技术,转化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成熟技术和成果,破解一批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科技难题,同时在服务百姓、改善民生中发挥了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提升着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尤其是甘肃省科学院下设的甘肃省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生物研究所、传感技术研究所在全省科技事业发展、服务百姓民生中起到了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保障近30万人的生命安全

  挽回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

  甘肃省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自1984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服务甘肃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服务百姓民生,打造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专业技术队伍,成为甘肃省地质自然灾害抢险救灾工作的骨干力量。

  每到汛期,所有人员电话保持24小时开机,在接到抢险救灾通知后,抢险专业人员能够在30分钟内全部到位,30分钟内完成图件、资料和设备器材准备,做好向救灾地区出发的准备。

  在2007年兰州石峡口“9·17”滑坡灾害、2008“5·12”地震灾害、2009年兰州石峡口“5·16”滑坡灾害、2010年舟曲“8·8”泥石流灾害、2010年成县“8·12”山洪泥石流灾害、1989年至今黑方台上百次滑坡、2012年岷县“5·10”雹洪泥石流灾害及2013年岷县漳县“7·22”地震灾害抢险救灾中,研究所都派出了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抢险救灾、隐患排查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成效明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和好评,获得了省部授予的多项集体和个人荣誉。

  经过多年研发,省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实现了科技服务民生。宕昌县大地沟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武都三家地大型滑坡综合治理、舟曲南山滑坡灾害综合治理,兰州九州石峡口滑坡灾害治理、成县赵河沟特大型泥石流治理、刘-盐-八库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等一大批急、艰、难、险硬骨头项目,在研究所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中一个个被突破。

  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单位,省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先后协助甘肃省各级政府争取并实施了“刘盐八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卓尼县上卓沟泥石流灾害治理”“和政县城南阳山流域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官鹅沟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丹霞地貌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产保护工程”“白银露天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省市重点项目,有力地支持了我省县域经济发展。

  甘肃省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所长王得楷表示,为提高参与抢险救灾应急能力,该所建立了一支精干高效的应急救灾队伍。多年来,共出动1200余人次,完成抢险救灾和灾害点勘察任务600余次,向有关部门提供灾情报告500余份,提交险情救治方案400余份,保障了近30万人的生命安全,挽回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

  尾菜堆肥处理技术造福当地百姓

  为甘肃高原夏菜插上腾飞的翅膀

  微生物是国家战略性生物资源之一,与国民食品、健康、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是甘肃省从事微生物资源、微生物发酵工程、酶工程和细胞工程等领域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重点院所。

  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之一的固定化细胞规模制备技术项目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起步,先后完成了100立方罐固定化细胞粉质原料酒精发酵工业大生产试验、解决了固定化酵母细胞生产所碰到的技术问题,并形成了固定化酵母细胞载体生产成套技术,将固定化细胞发酵技术首次大规模应用于我国甜菜糖蜜酒精发酵生产、食醋酿造、玉米淀粉酒精连续发酵及清香型白酒发酵等,并成功实现了成果的产业化推广。该所近年来先后为云南省轻工业研究院、山西四眼井酿造公司、山西兰花酿造公司、山东玉兔食品公司以及省内金徽酒厂等企业单位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撑,实现了科研生产及成果转让双丰收。

  据生物研究所所长杨晖博士介绍,固定化细胞规模制备技术研究项目适合于所有发酵行业用料,且不需再做处理,可重复使用200天以上,发酵设备生产能力提高一倍以上,推广使用20余年来,为省内外众多企业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在全国都居于前列,可以说是发酵史上的一次新革命。今年初还获得省政府颁发的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创造了省科学院历史上零的突破。

  杨晖博士说,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还创建了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以及西北最大的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甘肃分中心,长期为各行业提供用于环境治理、工业、农业、医药、轻工等优良菌种,并获选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发挥作用明显的当为尾菜堆肥处理用微生物菌种技术在蔬菜尾菜的应用处理上。央视前几年报道了榆中高原夏菜尾菜成公害消息后,该所应省农牧厅相邀,借助成熟的科研技术及在榆中已建成的中试基地便利,开始介入尾菜治理研究,并从相近的“秸秆就地还田课题入手,一年内就成功开发出了尾菜堆肥处理用微生物菌种,在榆中、武山使用后,连续获得成功,为这些全省蔬菜大县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也成为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 

  甘肃传感技术已应用于我国航天事业

  未来传感技术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发展

  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被称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以传感器为代表的感知制造业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信息系统的源头。省科学院传感所成立三十年来,一直密切追踪国际传感技术前沿,先后开发出二十五大类、一百六十多种传感器并成功应用于各种领域,传感器研究开发水平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011年,引进来自美国硅谷的优秀“MEMS科研团队到甘肃工作,使传感所形成了结构更加合理、创新能力更加突出的科研人才梯队,在低维电子体系、微机电和生物芯片领域具有深厚的理论、实践和管理经验,涵盖项目研发理论、产品设计、制备工艺、材料、制备流程、产品性能和产业化等各个方面。在团队的指导帮助下,传感所在自旋电子、磁性纳米材料、工艺、集成电路、生物传感器等领域的研发工作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传感所投入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筹建了国际先进的MEMS传感器研发线,建成了MEMS传感器实验室、维纳器件与系统研发百级洁净实验室、多功能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多个功能齐全、技术领先的实验室。其中,MEMS传感器芯片的研发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MR值达到6.7%,完成了电子自旋SV薄膜芯片”“磁性生物芯片生物磁珠等产品的研发,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被广泛应用于航天技术、军事工程、环境监测、医疗诊断等多个与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信息相关的领域。

  甘肃省领军人才、省科学院传感技术研究所所长韩根亮表示,未来的生物传感器将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发展,将进一步涉及医疗保健、疾病诊断、食品检测、环境监测、发酵工业等各个领域。